专访|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红会是冬奥会的“小助手,大角色”
冰雪交融,万众期待,还有9天,一场备受世界关注的冰雪盛宴将在“双奥之城”北京正式上演。
2008年,奥运会第一次走进中国,开启了中国红十字会参与服务奥运的大门,赛场内外活跃着身着红十字标志的志愿者和医疗服务队,把无私奉献的精神播撒到各个角落,令世界称赞。
14年后,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将再次接受世界的检阅和考验。
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北京冬奥组委签署的合作备忘录精神,中国红十字会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提供航空医疗救援、急救转运服务、志愿者急救技能培训、比赛场馆AED配置、无偿献血宣传动员等服务保障工作。
“我们准备好了,而且信心满满。”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孙硕鹏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
作为参与过“双奥”服务保障工作的红十字老兵,孙硕鹏对于奥运志愿服务工作有着特殊的情结,在采访中,他多次强调,奥林匹克精神和红十字精神高度契合。在孙硕鹏看来,红十字人道主义精神与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完美结合,是红十字运动的初心,也是冬奥会的初心。
以下为采访实录:
澎湃新闻:中国红十字会参与奥运服务是国际惯例,今年我们也看到很多志愿服务装备上都印有“红十字与冬奥同行”的LOGO,能和我们分享下中国红十字会与奥运会的结缘吗?
孙硕鹏:红十字运动与奥林匹克运动同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运动,两者职责虽有区别,但都有着维护世界和平与进步、实现人类健康与幸福的共同目标,红十字精神是“人道、博爱、奉献”,奥林匹克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从精神方面看两者高度契合。
让两大国际组织走到一起的一个重要因缘是“奥运休战传统”。所谓“奥运休战”,就是奥运会期间要停止战争,使运动员和观众得以参与奥运会并安全地返回家园。同时,在奥运场馆要秉持人道、公正原则,不加歧视地救护每一名遇到突发伤害的运动员和观众,不管他们来自哪个国家和地区——这与起源于战场救护的国际红十字运动无论是价值理念还是行动准则都高度契合,因此,奥运场馆的救护人员需要佩戴红十字或红新月标识,也就是把奥运会变成一个真正体现人道、公正、和平、友谊的人类文明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我们要通过参与奥运服务工作,使红十字人道主义精神与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完美结合起来,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理解,这是红十字运动的初心,也是冬奥会的初心。
奥林匹克运动与红十字运动之间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10年前,191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的第五届奥运会上,瑞典红十字会就参与了奥运服务。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季奥运会,红十字会首先将有组织的志愿者机制引入到奥运会,从那之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直至2004年雅典奥运会,红十字都是奥运赛场上不可或缺的元素,历届奥运赛事主办国家红十字会都在参与服务奥运方面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一合作关系,在2003年以文件形式得到正式确定。当年5月16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主席托罗在西班牙马德里签署合作备忘录,明确表示国际奥委会与红十字会将在人道事务领域相互密切配合,同时鼓励各国红十字会与各国奥委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
2007年3月16日,北京奥组委与中国红十字会在北京奥运大厦举行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参与奥运工作的正式启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红十字会组织2200名红十字救护员,8万余名红十字志愿者积极为运动员和游客提供医疗救护、信息咨询等服务,得到了北京奥组委的充分肯定,也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高度评价。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专门题词:“衷心感谢中国红十字会!”而时任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主席托罗则由衷地表示:“向中国红十字会志愿者致敬,你们也赢得了金牌。”
此后,中国红十字会认真总结经验,推陈出新,逐步将红十字会参与服务重大活动和各项赛事纳入工作体系。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2014年APEC会议、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及全国各地各类马拉松赛事现场,都能看到红十字旗帜。
赓续红十字与奥运同行的传统,2019年9月17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北京冬奥组委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工作的正式启动。在此次冬奥会上,我们也会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助力构建冬奥会应急救护救援保障体系,为北京冬奥会提供优质的救护救援服务,目前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就绪。
澎湃新闻:此次中国红十字会围绕北京冬奥会将提供哪些服务?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相较之前有何变化?
孙硕鹏: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根据当时的《合作备忘录》精神,我们主要开展了奥运志愿者应急救护培训和志愿者组织发动工作,以外围的志愿服务支持为主。今年北京冬奥会,我们将为冬奥会提供赛区急救保障、志愿者救护培训、无偿献血宣传动员、AED配置等服务工作。应该说此次冬奥会,红十字系统参与冬奥会的形式更多样,内容更具体,合作更广泛。
其中,在航空医疗救援方面,北京市红十字会将派出医疗转运直升机,负责张家口和延庆赛区全部航空医疗救援保障,确保5分钟内到达赛道进行救援,15分钟内将危重患者转运到距离最近、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满足突发伤害紧急救治需求。
在AED(自动体外除颤仪)配置方面,我们已实现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竞赛、非竞赛场馆全覆盖,一些关键位置3分钟内就能拿到,这种力度在奥运会历史上还是首次。
在应急救护培训方面,我们已实现奥运志愿者应急救护培训全覆盖,并向涉奥场所工作人员、涉奥城市重点行业和岗位延伸。此外,无偿献血动员,也是红十字会服务冬奥会的重点。
澎湃新闻:为迎接北京2022年冬奥会,红十字会进行了多项培训、演练,请为我们介绍下前期主要做了哪些具体的准备工作。
孙硕鹏: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首先,我们开展了以奥运志愿者为主要对象的救护培训。按照红十字与冬奥同行的部署,中国红十字会将2021年确定为 “应急救护推进年”,北京市红十字会加大救护培训力度,共培训冬奥志愿者、交通等重点行业工作人员20万人次,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技能200万余人次;河北省红十字会与省卫健委等连续举办冬奥急救技能培训17期,培训赛区保障人员近千人,张家口市红十字会培训教练员、消防员、酒店员工、社区志愿者等1万余人。可以说,救护培训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而且这些工作都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开展的,各级红十字会包括受训人员都克服了许多困难,充分体现了团结一心迎冬奥的一种信念。
其次,根据北京冬奥组委和各赛区规划,我们积极对接爱心企业,用很短的时间就募集AED300台,实现了AED赛区全覆盖。
第三,广泛开展了无偿献血动员工作。北京市红十字会向志愿者特别是稀有血型志愿者发出了《争做2022年冬奥会无偿献血志愿者倡议书》,并联合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招募稀有血型志愿者,目前已有200多名志愿者报名,随时准备为冬奥会提供稀有血型血液保障。河北省红十字会在张家口市建立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分队9个,注册应急献血志愿服务者2000余人,其中,稀有血型捐献者近200人。
总之,红十字与冬奥同行,可以说,我们准备好了,而且信心满满。
澎湃新闻:疫情防控下,冬奥会的保障工作其实也是面临很大挑战,此次冬奥会红十字会工作的难点是什么?如何应对?
孙硕鹏:与夏季奥运会不同,冬奥会本身就富有挑战性,这也是冰雪运动的魅力所在。对于应急救护而言,冰雪运动受伤概率增加了,而比赛场馆特别是雪上项目场馆都设在野外,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再加上疫情防控的要求,这无疑都增加了救援的难度,我们称之为“极限救援”。
根据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国际雪联的有关要求,针对冬奥会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等雪上项目特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需采用航空医疗救援。我们感到很荣幸,这一极具挑战的“极限救援”任务由红十字会来承担。为此,北京市红十字会999航空救援队准备了4架直升机、76名救援人员,全面承担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云顶场馆群、古杨树场馆群的航空医疗救援保障任务。
正如前面提到的,与2008年奥运会相比,本次冬奥会红十字会参与的工作要具体的多、重要的多,像航空医疗救援,国外可借鉴的经验也不多,只能靠我们自己摸索。自从接到冬奥会保障任务后,红十字航空救援团队已连续在延庆和张家口赛区进行多轮次、全流程、全要素实战演练,包括极端天气下航线建立、长绳救援、地空协同转运等实战。演练如此,平时的训练更为辛苦。比如,飞行团队需要模拟山区强风、低云、乱流等气候条件,根据直升机的机型进行起降和平稳飞行训练;空乘医疗团队需要反复进行绞车上下训练,增加体能,方便地空配合。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条件下,救援人员须穿戴防护装具,直升机要配置真空负压担架等,这也是以往冬奥会没有遇到的情况,的确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极限救援”。
澎湃新闻:从准备到现在,参与的志愿者与工作人员都付出了很多辛苦,你也曾多次调研北京冬奥会的服务保障工作,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孙硕鹏:张家口市红十字会有名奥运志愿者叫刘春雷,给我印象特别深刻。2018年,他的妻子罹患自体免疫病,他辞去工作在医院照顾了一年半,妻子不幸去世后,根据她生前的愿望,捐献了遗体,而刘春雷自己也登记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现在,刘春雷又加入到“红十字与冬奥同行”的志愿服务行列,主要负责AED的安装和冬奥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的培训工作。有些涉奥酒店的工作人员白天很忙,他就晚上去为大家培训,真的很不容易。我们常讲,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像刘春雷夫妇这样的志愿者,平时用自己默默无闻的奉献去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最后以自己生命去拯救他人的生命,成为一个最彻底的“高尚利他、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他们真的是这个时代最值得尊敬的人。
我前段时间去张家口,还见到了张家口慈善义工联合会“小黄人”赛场救护志愿服务团队,这支队伍源自深圳大运会,是专门开展赛场救护保障的专业志愿服务团队。他们特别渴望将服务大运会的经验运用到冬奥会,也为此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但由于疫情防控情况特殊,赛场志愿者人数受限,无法进入赛场直接开展志愿服务,但是他们热情不减,正全身心向公众推广救护知识技能,开展志愿科普宣教。我去过两次张家口,每次都能感受到他们身上的青春活力,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奥运精神,更是志愿服务精神在青年一代的传承。
澎湃新闻:你曾参与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服务保障工作,这次再次在家门口与冬奥会“亲密接触”,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孙硕鹏:作为红十字人,能够两次参与其中是我的光荣和骄傲,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日益走向现代、走向美好的脉动,也见证了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成长和进步。对于红十字会的工作而言,经过14年的发展,可以说,我们已经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更加自信、从容地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因为,志愿服务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红十字志愿者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素质不断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不断增强。概括地说,经过10年多的发展,红十字精神已经在传承中内化为一种公众参与和志愿服务的自觉,这些都为冬奥会的志愿服务保障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澎湃新闻:中国红十字被视为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你对此次冬奥会中,中国红十字会在其中的角色有怎样的希冀?
孙硕鹏:希冀有很多,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以及红十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好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为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成功作出应有的贡献。可以说,参与服务冬奥不缺位,是红十字人的荣光,传递“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担当。对于整个冬奥会服务保障而言,可能红十字会做的工作有限,但是在奥运会上能够唤起人道主义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心,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一种“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