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心愿

发布时间:2012-12-24 00:00 浏览量:

“抗美援朝时,那么多战友牺牲了,我活下来已经很幸运了。现在我也没什么回报社会的,只有死后把遗体捐出去,提供做医学研究,或者把器官送给需要的人。1222日,今年85岁高龄,抗美援朝老兵刘剑告诉记者。

抗美援朝幸存老,欲捐献遗体终获子女赞同

2009年,刘剑老人被查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3年来,老人坚持与病魔作斗争,精神也开朗。今年下半年,老人的病情恶化,目前正靠化疗缓解。1213日,老人正在看电视,无意中看到了一条有关遗体捐赠的新闻。立马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女儿卢志春。

想捐赠遗体必须要子女签字同意。卢志春告诉记者,老父亲百年之后要捐献遗体的想法起初并不被他们接受。一是舍不得,二是作为子女不为老人送终会心存愧疚,三是怕受人指责可刘剑老人说,要孝顺在世的时候做好就行了,人都不在了,火化、土葬还有啥意义,不如将遗体或者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生命的意义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女儿不得已同意了老人的要求

采访之时,刘剑老人向记者透露了他的两个心愿。第一个是,要将遗体捐赠给益阳医专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医专),称那里就是他百年之后的“家”;第二个是,希望医专可以培养更多的外科医生。医生老人曾在战场上是汽车运输兵,主要负责运输伤员和物质,看到伤重的战友而不能救治,内心十分沉痛。

百年之后要“安家”医专,希望培养更多外科医生

    22午,刘老在益阳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医专。他说,要到以后“住”的地方去看看。面对高耸的教学楼,以及宽广的校园的环境,刘高兴地连声称赞“地方”不错。站在教学楼前,尽管寒风瑟瑟、细雨绵绵,老人还是执意脱去军大衣、取下帽子,身着单薄的军装,要女儿将他挺拔的军姿和身后的教学楼一起,定格在相机里。  

或许是战争给老人留下太深的烙印。在医专会客室,老人向记者回忆,他曾有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都是在夜里运送伤员时,一次是火箭从他的头顶呼啸而过,血流不止,缝了12针;一次炮弹在离他仅两米之处爆炸。

医专教务处长、院长助理范珍明尊重刘剑老人的想法,钦佩老人抗战时对战友的缅怀和同情之心。在了解到老人的两个想法之后,范处长表示,校方一定与益阳市红十字会配合,尊重老人的心愿,满足老人要求。

人去世了,花钱买个墓地,既给儿女添负担,还浪费土地。与其这样,还不如捐了,为医学发展提供些帮助。”刘剑老人说。

    送老人回医院治疗。下车后,老人握手道别,说:“今天把终身大事办妥了,我很高兴。” 

延伸阅读受传统观念影响 遗体捐赠者并不多

市红十字会目前收到遗体献自申请5均为中老年人。

遗体捐献前期程序与人体器官捐献一样,由本人提出意愿,到市红十字会领取捐献自愿书,经本人及直系亲属(父母、配偶、成年子女)签字同意后,交红会备案。自愿者若身故,由其亲属第一时间与红会工作人员联系,由红十字会通知相关单位办理遗体接收手续。

“希望能有更多市民奉献爱心,用自己的付出来帮助更多的人。”益阳市红十字会秘书长蔡跃春说,刘剑老人原本想捐献器官,但因年龄及身体的原因,不能达成。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器官移植成为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唯一希望。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50患者需要器官移植,每年实施移植手术只有1左右,大多数患者依靠药物和机器维持生命,在与病魔的斗争和苦苦等待中离开了这个世界。捐赠器官是逝者给予器官衰竭患者及其家人的珍贵礼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红十字会作者:红十字会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