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故事
从2009年加入红十字队伍至今,我在红十字会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经历和认知却超过以往许多年。工作中的点滴,常常令人回味、深思和感动。
诠释尊重
2010年1月28日,市红十字会组织6户爱心家庭一起前往安化县田庄中学,为7个品学兼优的贫困生送温暖。活动之前,对城市家庭提出:一对一活动的目的是关爱和温暖,不是施舍;要善于发现帮助对象的优点和长处,用关心的眼睛去看待他们,用理解的心态去面对他们;不要炫耀,不能有轻视的眼神或口吻;不要嫌脏、嫌麻烦。对农村家庭,同样作了建议:客人到来后,不要特殊化,要显示生活的本原状态,让城市家庭有直接的认识和体会。
早上七点三十分,我们集结出发。半路上,一个小女孩从路边的农家厕所出来,脱口而出:这个厕所好脏啊!突然意识到不妥,马上又接一句:可这里的空气真是很好呢!
四小时后,车队到达田庄中学,等候在学校的七个孩子各自引领结对的家庭回家。我和同事一起去了第七位小同学、10岁的志高家。志高的父亲两次入狱,现正在服刑,母亲因此精神失常,家里的事情多由年迈的爷爷承担。我们把志高家列入了红十字会的帮扶对象,送去了衣物、大米、食用油和慰问金。
八小时车程,三个多小时相处。在各个家庭里,家长们一起烧火、做饭、聊家常,孩子们则一起洗菜、谈心、交流学习心得。临别时,大家都有些不舍。一位农村妈妈把吃喜酒带回来的两个煮鸡蛋给了两个城里孩子,两个孩子宝贝似地紧紧攥在手里,一路带回了家。几户爱心家庭有了长期资助的意向。
回来后不久,一位农村爸爸发来了信息:我从来没想到这世上真的有无缘无故帮助别人的人,你们的到来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向你们保证,一定好好抚养两个孩子长大,让她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次活动,我们以人为本,互相尊重,促进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同时也看到了爱的力量。
传递真情
无偿献血者日。下午上班时间刚到,看到走廊上有人影晃动。继续手头的工作,顺便问了声:请问找谁?没回应。过了好一阵子,一个灰色的身影出现在门口。瘦小的身材,疲惫的神情,眼中透着几分无措。
站起身来问:有什么事吗?那人走进门,说:我想为女儿申请学费补助。说着,拿出一张纸来。一份救助申请报告,信息不全面,没有联系方式,只盖了个村委会的章。请他坐下,倒了杯水,询问了一些救助报告中需要完善的问题,补充记录在报告纸上。然后细细告诉他我们目前的情况和获得救助的要求,请他回去后再作完善。
他认真地听着,偶尔点一下头,接一句话,很安静的样子。之后,向我提了一个要求:这个报告他只有一份,所以必须把原件还给他。把资料复印后交还,他起身道别。送出门,突然想起上午献血后得到一盒牛奶,忙折回,取了送给他:实在抱歉,今天没能帮到您。那人接过去,头微微低了一下,抬起脸向我说:谢谢。眼泪快掉下来了。
妻子病逝,儿子失踪,女儿在外地艰难求学,困窘的他心里应有太多的孤独和无助吧?不过是一次平等的对待,一个怀着善意的小小举动,竟令他动容。
真诚,或许是人们交流的最佳方式。
力量微小的我们,同样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到他人。
演绎大爱
去年冬天,一位女士致电办公室,咨询有关器官、遗体捐献事宜。谈话中得知捐献者为其父,抗美援朝老兵,85岁,白血病患者,正住院治疗。
提及捐献初衷,老人说在朝鲜战场,作为转运伤员及物资的汽车兵,亲眼目睹太多战友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失去生命,于是想捐献遗体供医学生学习研究,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外科医生,挽救更多的生命。后又了解到很多重病患者因得不到可移植的器官,生命无法延续,于是有了捐献器官和遗体的想法。同时,想通过自己的这一举动,唤起更多人创新观念,参与捐献。
递送表格时,老人提出要到遗体接收单位去看看。
约定日一早,老人身着春秋装军服,胸前挂满证章,披上军大衣,随我们来到益阳医专。他说,要到以后“住”的地方去看看。站在教学楼前,尽管寒风瑟瑟、细雨绵绵,老人还是执意脱去军大衣、取下帽子,要我们将他挺拔的军姿和身后的教学楼一起,定格在相机里。
送老人回医院治疗。下车后,老人握手道别,说:“今天把终身大事办妥了,我很高兴。”
这位老军人的无私奉献、满腔赤诚,打动了现场的所有人。
以人为本,博爱为怀,奉献为荣,这是红十字精神的所在。作为活动的亲历和参与者,虽然需要付出很多,但总是可以从中收获更多感动,进而成为我们更好行动的动力。我庆幸,自己步入了这条爱心之路,得以将工作和事业完美结合,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传递温暖,奉献爱心。
益阳市红十字会 周 玲